食說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,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是檢驗產品出廠質量安全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,搞好該項工作可在生產企業和下游市場之間構筑一道“防火墻”,防止或減少不合格、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,切實保障消費者的健康安全,但食藥監管體制調整和機構改革后,現行的生產環節監督抽檢所存在的問題弱化了其應有的效果和意義。
承擔工作任務的主體不統一致使抽檢模式略顯混亂
國家、省級的監督抽檢通過招投標的方式產生,市級的監督抽檢全部委托市食品檢測中心承擔,以上三個級別的監督抽檢,承檢機構同時扮演了抽樣、檢測的角色;然而縣級層面的實施情況又不盡相同,有的局是由監管所執法人員抽樣、本市食品檢驗檢測中心檢測,有的局采取50%委托檢測機構抽樣和檢測、50%自行抽樣送檢的方式,有的局則是完全委托社會檢測機構進行。
“四級抽檢”和多頭下達任務造成重復抽檢
目前,國家、省、市、縣都有監督抽檢計劃,這種“四級抽檢”模式存在重疊交叉現象,勢必會造成對企業的重復抽樣檢測。如某小型豆制品廠在短短不到一周時間內被抽檢3次,以至企業懷疑前來抽檢機構的真實性,某月餅生產企業在同一天相同的時間段被兩家機構同時抽檢,更有甚者,不同檢測機構對某酒廠的檢測結論截然相反,讓我們執法部門面對企業的質疑異常尷尬。此外,縣級局為了完成抽檢批次任務,滿足“QS發證企業和發證單元全覆蓋”的要求,在實際工作中,或許知曉企業已接受過國家、省、市等高級別的抽檢而不得不進行重復抽檢,在事實中形成了各干各的活、自掃門前雪的奇怪局面。
承檢機構和基層監管部門溝通存在障礙
由于監督抽檢制度設計的原因,國抽、省抽很多由外省或市外的檢測機構承擔,他們僅對抽檢工作秘書處負責,抽樣大多不會事先告知當地監管部門,而基層監管部門僅是接到不合格檢測報告后進行后處理。如果基層監管部門對檢測報告的科學性、有效性存疑時,往往與省外的檢測機構溝通存在障礙,他們常以有問題可以與秘書處聯系進行推諉,從而給開展后處理工作帶來困難。
基層設施設備和人員素質與抽檢需求不匹配
《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工作規范》、《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實施細則》對抽檢工作的程序流程、樣品的運輸貯藏等進行了詳細、明確規定,有些產品的抽樣需要采取避光、冷藏冷凍、無菌操作等措施,而基層監管所往往沒有配備冷藏冷凍、避光的設備和工具,執法人員也大多不了解無菌操作基本要求,特別是公車改革后,很多基層所的執法車輛很難滿足大體積、大批量樣品抽檢的需要,如大桶純凈水的抽樣需要7個獨立包裝,往往是一次只能抽檢一家企業,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。
為什么會存在這些問題?
監督抽檢制度的頂層設計不完善
食藥監管體制調整和機構改革后,雖然食藥總局出臺了《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工作規范》、《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實施細則》、《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》等規章制度,打開了監督抽檢工作的新局面,但沒有完全解決監督抽檢存在的其他深層次問題,現行的國家、省、市、縣四個級別抽檢是否合理,如果合理,如何捋順它們之間的關系、如何把握抽檢的節奏頻次等等,都需要上級部門出臺指導意見。
改革后基層站所的設備配置不能滿足精細化監管需求
市場監管局成立后,雖然承擔的職責職能增多,但基層監管執法所需的很多硬件設施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提升,抽檢所需的車輛、工具等并沒有配備到位,遠不能適應監督抽檢工作的需要。
改革后人員素質與嚴管的要求有差距
生產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以前由質監部門負責,職能移交后,上至局科室下至基層所,沒有相應的工作經驗和業務素養,更沒有成熟的模式可遵循,科、所工作人員都是邊學邊做,在實踐中摸索經驗,對工作的熟練度、主動性不足,造成生產監管工作推進相對比較辛苦。
建議
(一)進一步完善“四級抽檢”的頂層設計。食藥總局應出臺意見明確省、市、縣三級監管部門各自的任務職責、抽檢對象和抽檢頻次;市局層面,食品綜合協調處和食品生產處加強協調,可以采取聯合發文的方式統一下達抽檢批次任務,避免出現食品生產處、食安辦雙重下達抽檢任務,且批次要求不一致的情況。
(二)加強承檢機構和地方監管部門的互動聯系。要解決國抽、省抽和市級抽檢中承檢機構唱“獨角戲”的問題,抽檢可由基層監管部門和承檢機構共同參與,過程中執法人員填寫執法文書,承檢機構工作人員填寫抽檢文書,實現抽樣和監管的同步進行。此外,省食藥局抽檢工作秘書處應建立全省的抽檢工作聯系群和通訊錄,促進上下之間、承檢機構和執法部門之間的互動聯系,力爭抽檢工作問題的及時有效解決。
(三)加強基層監管執法設施設備的配置。應積極向地方財政申請專項資金,可在局層面購買1-2輛配有冷藏冷凍設施的專業檢測車輛,如有需要,可在全局層面統一調配使用;其他抽檢所需的避光布套、無菌操作工具可直接配置到基層監管所。
(四)強化監管執法人員的專業培訓。在目前學歷在職教育的基礎上,局業務科室要不定時邀請專家為基層執法人員進行監督抽檢、日常監管等業務知識的培訓,通過業務充電和日常實踐的結合,不斷提升整個食品生產監管線的業務能力,從而帶動整體工作水平的提升。